PDL® 雷射表處植體有效降低邊緣骨流失|完全無牙顎臨床研究比較 SLA 表面
PDL® 雷射表處植體有效降低邊緣骨流失|完全無牙顎臨床研究比較 SLA 表面
掌握邊緣骨穩定,是長期植牙成功的關鍵條件
本研究由埃及開羅大學牙醫學院發表,針對完全無牙顎(edentulous)患者進行一項為期 12 個月的臨床觀察,評估 PDL® 雷射處理植體表面與SLA(酸蝕+噴砂)表面在下顎兩側植體骨質變化上的差異。
結果顯示:PDL® 雷射表面在6、9、12個月觀察點均顯著抑制邊緣骨流失,表現優於 SLA 植體。
研究設計與方法
研究架構:
-
類型:Split-mouth 臨床比較研究
-
對象:13 位年齡介於 45–60 歲的完全無牙顎患者
-
部位:雙側下顎犬齒區(intra-foraminal region)
-
植體比較:
-
右側:Biomate PDL® 雷射表面植體(4.1×10mm)
-
左側:IMPLURA SLA 酸蝕噴砂植體(4.2×10mm)
研究結果摘要
觀察6個月、9個月、12個月骨流失比較
結論:雷射處理的植體表面影響骨骼穩定性的方式包括:
-
顯著的邊緣骨穩定性:研究結論明確指出,與噴砂酸蝕 (SLA) 處理過的植體表面相比,雷射處理過的植體表面具有顯著的邊緣骨穩定性。
-
骨流失顯著較低:在所有觀察時間點(6 個月、9 個月和 12 個月)上,雷射組的骨流失都顯著低於 SLA 組。這項發現在統計學上是顯著的 (p<.001)。
-
改善植體表面特性:
- 植體表面處理的主要優勢之一是改變植體表面形貌和表面能,從而改善潤濕性、細胞增殖和生長,並加速骨整合過程。
- 雷射處理的植體因其先進、精確和準確的表面改性,且不改變植體材料的生物力學特性而被使用。
- 雷射處理提高了表面潤濕性,並在鈦植體上增加了表面氧(TiO2)含量,從而增強了其形成和附著表面的能力。
-
增強骨整合和骨-植體接觸:
- 研究觀察到,雷射處理過的表面比機械加工的表面增加了表面粗糙度和骨-植體接觸。
- 在雷射處理過的樣本中,骨-植體界面的結合強度顯著增加。雷射被認為是塗層鈦植體的替代方法。
- 在兔脛骨的研究中,雷射處理過的植體比 SLA 處理過的植體具有更高的拔出力矩,這進一步證實了雷射處理的植體骨整合能力更強。
-
穩定的邊緣骨水平:有臨床研究指出,雷射微奈米結構植體周圍的放射學邊緣骨水平比機械加工植體周圍更穩定。
臨床應用價值
本研究證實 PDL® 雷射表面處理植體具有:
-
顯著降低初期與持續性骨流失的能力
-
更高的邊緣骨穩定性,有助於提升植體長期預後
-
適用於完全無牙顎重建、早期負重條件或骨質條件較差者
同時搭配無翻瓣(flapless)手術、Stud attachment 支持的下顎活動義齒,能提高病患舒適度與接受度。
研究來源與引用
- 論文標題:Effect of Different Implant Surface Treatments on Bony Changes around Mandibular Implants for Completely Edentulous Patients: A Split-Mouth Comparative Study
- 發表期刊:《Advanced Dental Journal》,Vol. 5, Issue 3, 2023
- 作者群:Marwan Abdelsalam et al.(Cairo University, MSA University)
- DOI:10.21608/adjc.2023.207308.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