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 Zero Bone Loss 理論的植體設計|BiomateSWISS 臨床應用與結構解析
符合 Zero Bone Loss 理論的植體設計|BiomateSWISS 臨床應用與結構解析
骨穩定,是長期植牙成功的核心
骨流失是植體失敗與美觀退化的關鍵原因之一。來自立陶宛的國際知名學者 Tomas Linkevicius 教授 在其專書《Zero Bone Loss》中,明確提出三項造成骨流失的根本因素:微縫隙、頸部設計與缺乏生物學整合性。
值得注意的是:Linkevicius 教授於書中實際應用 BiomateSWISS 植體 作為術式範例之一,顯示出其設計理念高度吻合 Zero Bone Loss 的科學依據。
造成植體邊緣骨流失的三大關鍵
Linkevicius 教授的臨床觀察指出:
植體與基台的微縫隙(microgap)
連接處鬆動或設計不密合,將使細菌入侵,導致發炎與骨吸收。
拋光頸部設計不當
表面太光滑將限制細胞附著與穩定,無法支持軟組織與骨質黏附。
缺乏生物學整合性
若植體僅為機械固定,無法模擬牙周支持功能,將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BiomateSWISS 如何設計來對應這三大理論
BiomateSWISS 植體整合工程設計與生物學反應,體現出抗骨流失的整合解方:
1. 圓錐型連接設計(Morse Taper + 內六角)
- 10° Morse Taper 錐度提供強大密封力
- 有效降低微縫隙形成與細菌通道
️ 2. 平台轉移 + 機械粗糙頸部
- 0.3mm 平台轉移避開骨吸收壓力帶
- 頸部表面粗糙度支撐骨細胞黏附與穩定
3. 梯形螺紋設計
- 分散咬合壓力
- 提升初期穩定性與骨界面保護能力
4. PDL® 生物表面處理
- 微米通道+3D孔洞結構,促進細胞附著,提高骨接觸面積,穩定骨結合
- 血管導引潛力支持血流與營養,維持骨健康
- 軟組織封閉阻止細菌入侵,避免炎症
- 表面潔淨度高,降低污染引發的骨吸收

臨床意涵與設計總結
Linkevicius 教授的理論強調「骨穩定性的多因素整合」,BiomateSWISS 植體在設計上:
- 從連接結構、螺紋設計、頸部處理到表面技術全面回應需求
- 符合抗骨吸收的生物學機制
-
教授在實際案例中選用 BiomateSWISS 植體,體現其設計理念與 Zero Bone Loss 理論高度契合
引用資料與延伸閱讀
- Tomas Linkevicius, Zero Bone Loss, Quintessence Publishing
- 書中實例:BiomateSWISS 植體術式配合平台轉移與抗骨流失技術
- 相關技術頁面: